时间: 2025-04-29 14:1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19:55
“于归之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回到原来的地方的时间”。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物最终回到其起始点或原处的时刻。它强调了一种循环或回归的概念,常用于表达期待、希望或某种宿命的完成。
在文学作品中,“于归之期”常用来营造一种宿命感或循环的主题,如在描述人物经历一系列变迁后最终回到原点。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对话或表达中,如谈论某人的归乡计划或历史**的周期性时,可能会使用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某些现象的周期性回归。
同义词“归期”强调的是返回的具体时间,而“于归之期”更强调的是一种状态或过程的完成。反义词则表达了与回归相反的概念,如离开或远行。
“于归之期”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主要用于表达回归和循环的概念。
在**文化中,回归和循环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与道家的自然观和儒家的家庭观念有关。因此,“于归之期”在文学和哲学作品中经常被用来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期待,因为它常常与家庭团聚和完成某项任务的满足感联系在一起。它让人联想到落叶归根的意象,给人一种安定和完成的感觉。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计划一次长途旅行后,期待着“于归之期”,那时我将再次回到熟悉的环境和家人身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星辰旋转,岁月如梭,于归之期,心之所向。”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海边,望着远方,期待着归航的船只。听觉上,可能是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伴随着归鸟的鸣叫。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time of return”或“the homecoming”,但这些表达没有“于归之期”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和哲学意义。
“于归之期”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成语,它不仅表达了物理上的回归,也象征着精神上的归宿和完成。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深刻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1.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2. 【归】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期】
(形声。从月,其声。金文从日,其声。战国古文从日,丌(qí)声。日、月都有表时间的意思。本义:约会,约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会者,合也,期者,邀约之意,所以为会合也。”-期,会也。 、 《易·归妹》-归妹愆期。 、 《管子·侈靡》。注:“匝一月曰期。”-若旬虚期于月津。 、 《礼记·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叔孙旦而立期焉。 、 《史记·留侯世家》-与老人期,后何也? 、 《世说新语·方正》-与友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