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5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56:21
攘袂切齿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捋起袖子,咬紧牙齿,形容非常愤怒或决心要做某事的样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极度愤怒或决心要做某事时的表情和动作。
在文学作品中,攘袂切齿 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面对不公或敌人时的愤怒和决心。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使用,但在描述激烈情绪或决心时,仍然是一个有力的表达方式。在专业领域,如历史或军事文献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历史人物或军事领袖在关键时刻的决心和愤怒。
同义词:咬牙切齿、怒发冲冠、怒目切齿 反义词:心平气和、和颜悦色、笑容可掬
攘袂切齿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攘袂切齿** 常与正义、勇气和决心等正面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和勇敢。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愤怒和决心。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面对不公和敌人时的坚定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观看历史剧时听到这个成语,用来描述剧中的英雄人物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决心和愤怒。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攘袂切齿,怒火中烧,
正义之剑,挥向苍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英雄人物捋起袖子,咬紧牙齿,面露怒容的形象。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激昂的交响乐,增强这种愤怒和决心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lench one's fists and grit one's teeth",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决心是相似的。
攘袂切齿 这个成语在描述强烈情感和决心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正义和勇气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我的语言表现力。
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闾。
1.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
2.
【袂】
(形声。从衣,夬(guài)声。本义:衣袖) 同本义。
【引证】
《楚辞·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攘袂群起。
【组词】
袂接肩摩、 袂云汗雨、 袂裾
3.
【切】
摩擦;接触。
【引证】
《广雅》-切,摩也。 、 《史记·扁鹊仓公传》-不待切脉。 、 《淮南子·原道》-可切循把握。
【组词】
切齿、 切磨、 切摩、 切循
一定要。
【引证】
《老残游记》-诸位切不可乱动。
【组词】
切照、 切须、 切不可骄傲;切勿吸烟;切勿、 切戒、 切莫、 切须
4.
【齿】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