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2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4:28:25
“三夏”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有特定的农业含义,指的是夏季的三个关键时期,即夏收、夏种和夏管。这三个时期是农民在夏季需要特别关注的农事活动,分别对应收割夏季作物、播种秋季作物和田间管理。
“三夏”一词源于古代农业社会的实践,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季节性农事活动的变化,其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农业中,由于机械化和科技的应用,三夏的具体操作和意义可能有所调整。
在**传统文化中,农业是国家的根基,因此“三夏”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计,也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提到“三夏”,我联想到的是勤劳的农民、金黄的麦田和炎热的夏日。这个词汇让我感受到农业劳动的艰辛和季节更替的自然美。
在我的家乡,每年三夏时节,全家人都会参与到农忙中,这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团结和互助的体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夏”:
炎炎夏日,三夏轮回,
金黄的麦浪,翻滚不息。
勤劳的双手,播种希望,
岁月的馈赠,丰收的喜悦。
想象一片金黄的麦田,风吹过时麦浪起伏,伴随着农民劳作的吆喝声和机械的轰鸣声,这些都是“三夏”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农业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词汇或概念来描述季节性的农事活动,但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差异,具体的农事活动和时间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三夏”这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实际应用和文化背景。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夏】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夏,中国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