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31:30
“狮威胜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狮子的威势胜过**。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在某种竞争或对抗中,一方的力量或气势明显超过另一方。
在文学作品中,“狮威胜虎”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强大势力的压倒性优势。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或情境中的明显优势。在专业领域,如体育评论中,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支球队在比赛中的压倒性表现。
同义词:
反义词:
“狮威胜虎”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动物象征文化,狮子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威严和力量,而**则象征着勇猛和力量。这个成语的形成和使用,反映了人们对力量和优势的认知和评价。
在文化中,狮子和都是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动物。狮子常被视为吉祥和威严的象征,而则被视为勇猛和力量的象征。因此,“狮威胜虎”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形容在各种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畏和赞叹,因为它描绘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和优势。在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那些在各自领域中表现出色、无人能敌的人物或事物。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学术竞赛中看到一位同学的表现如狮威胜虎,他的知识和表达能力让所有对手都感到无力。
在诗歌中,可以将“狮威胜虎”融入到描述英雄气概的诗句中:
英雄出少年,狮威胜虎势如虹, 一剑定乾坤,豪情万丈冲云霄。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只雄壮的狮子在草原上威风凛凛地行走,而**则在远处显得相对渺小。在听觉上,可以想象狮子咆哮的声音,那种震撼人心的声音让人联想到强大的力量。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on's share”(狮子的份额),用来形容最大的份额或优势。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强大力量和优势的认知。
“狮威胜虎”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描绘了一种力量和优势,还反映了人们对这种力量的敬畏和赞叹。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狮威胜虎,蛇毒如刃。
宋朝时期,苏轼被贬至黄州,常与好友陈季常一起谈论文学。陈季常很好客,经常邀客人到家里,他的妻子是河东郡柳氏经常敲墙赶客,苏轼作诗“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笑陈季常怕老婆
1.
【狮】
犬生二子称“狮”。
【引证】
《广韵》-狮,犬生二子。
2.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
3.
【胜】
(形声。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胜,任也。 、 《尔雅》-胜,克也。 、 《易·遯》。虞注:“能也。”-莫之胜说。 、 《诗·商颂·烈祖》。传:“任也。”-武王靡不胜。 、 《管子·入国》。注:“堪也。”-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 、 唐·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唐·李朝威《柳毅传》-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组词】
不胜其苦、 胜任愉快、 胜兵
4.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