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5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3:59:12
词汇“彝伦攸斁”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彝伦攸斁”字面意思是指传统的伦理道德被破坏或废弃。其中,“彝伦”指的是古代的伦理道德规范,“攸斁”则意味着被破坏或废弃。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
在文学作品中,“彝伦攸斁”常被用来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或个人的道德败坏。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伦理学等,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彝伦攸斁”源自《尚书·洪范》:“彝伦攸斁,天命不僭。”这里的“彝伦”指的是古代的伦理规范,“攸斁”则是被破坏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道德败坏的情况。
在**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一直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因此,“彝伦攸斁”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和对社会秩序的期望。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沉重和忧虑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社会的混乱和个人的堕落。它提醒人们重视道德建设,维护社会秩序。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讨论社会问题时使用过这个成语,以表达对当前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传统道德的怀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彝伦攸斁夜未央,星辰黯淡月无光。”这样的表达既传达了道德沦丧的意象,又增添了诗意。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古老的城池,街道上空无一人,月光下,破败的庙宇显得格外凄凉。这样的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彝伦攸斁”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ral decay”或“ethical degradat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了道德败坏的概念。
“彝伦攸斁”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道德警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提升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
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昔周道衰陵,乾纲绝纽。礼乐崩坏,~。”
1.
【彝】
(形声。从糸(mì),攻(gǒng)持米,彑(jì)声。为双手捧丝、米奉献神灵。据甲骨文,象双手捧鸡奉献之意。本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官司彝器。
【组词】
彝俎、 彝鼎、 彝斝、 彝簋
2.
【伦】
(形声。从人,仑(lún)声。本义:辈,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伦,辈也。 、 《荀子·富国》-人伦并处。 、 《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 、 《礼记·曲礼下》-毛犹有伦。 、 汉·贾谊《过秦论》-廉颇赵奢之伦。
【组词】
伦辈、 伦序、 伦表、 伦品、 伦侯、 伦望、 伦族
3.
【攸】
(会意。从攴(pū),从人水省。表示人扶杖走水路。本义:水流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水之安行为攸。”-攸,行水也,从攴,从人,水省。 、 《六书故》引唐本说文-水行攸攸也。
4.
【斁】
厌弃;厌倦。
【引证】
《西湖二集》-遂作祭文,有“魂魄累王,作配神主,与王英灵,永远无斁”之语。
【组词】
斁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