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3:4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3:49:57
“作善”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行善、做好事。它强调的是积极向善的行为和态度,通常与道德、伦理和慈善活动相关。
在文学中,“作善”常常用来描述人物的高尚品质和行为,如“他一生作善,深受邻里敬重”。 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常用于鼓励或评价某人的行为,如“你应该多作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研究中,“作善”可能被更深入地探讨,涉及善行的定义、动机和后果。
同义词:行善、为善、积德、慈善 反义词:作恶、行恶、为恶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在于语境和强调点,例如“行善”更侧重于行为本身,而“积德”则带有**或传统文化的色彩。
“作善”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基本结构和意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论语》、《孟子》等,可以看到类似的概念和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作善”被视为一种美德,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的慈悲为怀等理念相呼应。在现代社会,作善行为也被视为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部分。
“作善”这个词通常带给人积极、温暖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帮助他人、改善社会的美好画面,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些志愿活动,如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作善”的意义和价值。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微露,作善之心如阳光普照,温暖人间。”
视觉上,“作善”可能让人联想到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的场景,或是慈善机构的标志。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慈善活动的宣传音乐或感人的故事讲述。
在英语中,“作善”可以对应为“do good”或“perform acts of kindness”,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作善”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作善”有助于培养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善】
(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善,吉也。 、 《汉书·翼奉传》-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
【组词】
善时、 善祥、 善征、 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