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2 23:0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2 23:04:10
“作呕”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感到恶心,想要呕吐。它描述的是一种生理反应,通常是由于看到或闻到令人不快的事物,或者是身体不适引起的。
“作呕”一词在汉语中历史悠久,其字面组合“作”表示动作,“呕”表示呕吐。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心理上的强烈反感。
在**文化中,“作呕”常被用来形容对不道德或不正当行为的强烈反感,反映了社会对道德行为的重视。
“作呕”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愉快或令人厌恶的事物。它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某些话题或行为的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食物变质而感到作呕的情况,这种经历让我更加注意食品的新鲜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城市的喧嚣,让我作呕,渴望一片宁静的绿洲。”
看到“作呕”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脏乱的环境或令人不适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呕吐的声音。
在英语中,“作呕”可以对应为“nausea”或“vomit”,虽然表达相同的意思,但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
“作呕”是一个描述生理和心理反应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了解这个词的多种用法和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呕】
(形声。从口,区(ōu)声。本义:东西在胃喉中上涌,从口中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呕。-欧,吐也。 、 《左传·哀公二年》-吾伏嘔呕血。 、 《山海经·东山经》-其音如呕。 、 《博物志·异人》-有女子方跪,据树而呕丝北海外也。 、 唐·杜甫《北征》-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组词】
呕逆、 呕泄、 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