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33: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33:11
“作吏”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担任官吏或公务员的职务。在古代**,吏是指在政府机构中担任文书、管理等职务的人员,通常不包括高级官员。
在文学作品中,“作吏”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物的生活状态或职业,如“他自幼勤奋好学,终于考取功名,作吏于京城”。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政治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作吏”可能被用来具体讨论古代政府的运作和官僚体系。
“作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吏在古代是指政府中的低级官员或办事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作吏是许多读书人的职业目标,因为它代表了社会地位和稳定收入。在封建社会,吏的地位虽不如官员,但也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吏”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官场文化、官僚体系和文人的政治抱负。它可能带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感,也可能引发对古代社会结构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较少直接接触到“作吏”这个词汇,但如果对历史或文学有兴趣,可能会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遇到这个词汇,并对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产生兴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作吏生涯如梦寐,笔下江山自风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处理文书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古筝或古琴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和宁静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比较类似的概念,如西方文化中的“clerk”或“bureaucrat”,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与“作吏”有相似之处。
“作吏”这个词汇虽然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官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