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5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7:12
怙势凌弱 的字面意思是依靠权势欺压弱小。其中,“怙”意为依仗、依赖,“势”指权势、势力,“凌”意为欺凌、压迫,“弱”指弱小、弱势群体。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利用自己的权力或地位对没有反抗能力的人进行不公正对待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怙势凌弱 常被用来描绘反面角色或揭露社会不公。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或谴责某些人的不道德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权力结构和弱势群体的关系。
同义词:仗势欺人、恃强凌弱、欺软怕硬 反义词:扶弱抑强、仗义执言、公正无私
怙势凌弱 这个词汇的构成较为传统,其中的每个字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汉语中,“怙”和“凌”都有明确的意义,而“势”和“弱”则是常见的词汇。这个短语的组合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力滥用现象的批判。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义”和“公平”,因此怙势凌弱** 这样的行为是被广泛谴责的。在现代社会,随着法治和人权观念的普及,这种行为更是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制约。
这个词汇通常会引起人们的负面情感,如愤怒和厌恶。它让人联想到不公平和不正义,激发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者的谴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某些人怙势凌弱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或社会舆论来维护正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权势如山压弱苗,怙势凌弱世所憎。”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高大的人站在一群弱小的人面前,手中握有权杖,表情傲慢。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怙势凌弱的概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buse of power”或“bullyi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利用权力欺压他人。
怙势凌弱 这个词汇深刻揭示了社会中权力与正义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批判社会不公,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
1.
【怙】
(形声。从心,古声。本义:依仗,凭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怙,恃也。 、 《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 《左传·宣公十五年》-怙其俊才。 、 柳宗元《封建论》-怙势作威。
【组词】
怙气、 怙终、 怙势、 怙险
2.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
3.
【凌】
(形声。从仌(bīng,冰,夌líng)声。本义:冰)。
同本义。
【引证】
孟郊《寒江吟》-涉江莫涉凌,得意须得朋。
【组词】
凌冰、 凌灾、 凌床、 凌室
4.
【弱】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shān)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引证】
《说文》-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 、 《易·大过》-栋桡,本末弱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颉遇王子弱焉。 、 《淮南子·原道》-志弱而事强。 、 《孙子·谋攻》-辅隙者则国必弱。 、 《左传·哀公十年》-众散为弱。 、 《商君书·错法》-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 《周书·武顺》-两争曰弱。 、 陈寿《隆中对》-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老子》-弱者道之用。 、 陶潜《游斜川》-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
【组词】
弱植、 弱道、 弱人、 弱湍、 弱力、 弱才、 弱孤、 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