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5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9:50:42
“对台戏”这个词汇源自中国戏曲文化,原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个或多个剧团上演相互竞争的戏剧。字面意思是指在同一个舞台上,两个剧团相互对垒,各自表演,以吸引观众。基本含义是指在同一领域或场合中,两个或多个对手或竞争者相互较量,争夺优势或观众。
在文学中,“对台戏”常用来比喻两个或多个文学作品在同一时期发表,相互竞争读者的注意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竞争,如商业竞争、学术辩论等。在专业领域,如体育、政治等,也可以用“对台戏”来形容两个或多个实体之间的直接对抗。
同义词:较量、竞争、对抗、角逐 反义词:合作、协作、联合
同义词中,“较量”强调的是力量或技能的比拼,“竞争”更侧重于争夺资源或地位,“对抗”则强调对立和冲突,“角逐”通常用于体育或选举等场合。反义词则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
“对台戏”一词起源于中国戏曲文化,最初是指在戏曲表演中,两个剧团在同一舞台上表演,以吸引观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竞争场合,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比喻。
在中国文化中,“对台戏”不仅仅是一个词汇,它还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竞争和对抗的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竞争被视为一种促进进步和创新的力量,因此“对台戏”在社会背景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台戏”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兴奋和期待,因为它暗示着一场精彩的较量。在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激烈的辩论、紧张的比赛或是引人入胜的戏剧表演。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见证了两大学派的对台戏,那是一场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较量,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学术的魅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对台戏”:
在知识的舞台上,
两大学派上演对台戏,
思想的火花四溅,
智慧的较量永不停息。
在视觉上,“对台戏”可以联想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台】
(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读(yí))。
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 同: 鲐
【引证】
《诗·大雅·行苇》-黄台背,以引以翼。
3. 【戏】 (形声。从戈。虚(xī)声。本义:一种兵器)。 同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