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2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29:02
对偶:在汉语中,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对或相衬的语句并列,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对偶常见于诗歌、对联、成语等文学形式中。
对偶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的对仗传统,如《诗经》中的对句。随着文学的发展,对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技巧,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中。
在文化中,对偶不仅是一种文学技巧,也体现了人追求和谐、平衡的审美观念。对联作为对偶的一种形式,是春节等传统节日的重要装饰。
对偶给人以对称美、节奏感和逻辑清晰的感觉。它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在撰写报告或演讲时,使用对偶可以增强论点的对比效果,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运用对偶来构建意境,如: “春风对秋雨,夏阳对冬雪。”
对偶的视觉联想可以是平衡对称的图案,如对联的悬挂;听觉联想则是朗读时节奏的和谐与对比。
在英语中,对偶的概念可以通过“antithesis”(对偶法)来体现,如“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人类对对称美和逻辑美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对偶的使用可以提升沟通的艺术性和效果。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偶】
(形声。从人,禺声。禺,通常读yù,又音ǒu。本义:仿人形制成的木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相人者,像人也。一名俑。-偶,相人也。 、 《淮南子·缪称》-鲁以偶人,而孔子叹。 、 《史记·孟尝君列传》-见偶人与偶人相与语。
【组词】
头偶;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