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01: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01:01
“得于心应于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中所想能够通过手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技能的熟练程度,即技艺达到心手相应的境界,能够随心所欲地操作。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艺术家、工匠或**员等在某一领域的高超技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它来赞扬某人的专业技能或手艺。在专业领域,如艺术、体育或手工艺,这个成语被用来描述专业技能的精湛程度。
同义词:心手相应、手到擒来、得心应手 反义词:手忙脚乱、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指向技能的熟练和自如。反义词则强调技能的不熟练或不协调。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技艺精湛的追求和赞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也适用于其他需要高度技能的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技艺的精湛被视为一种美德,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它也被用来鼓励人们追求专业技能的提升。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专业、熟练和自信。它鼓励人们追求技能的精进,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经在一次绘画比赛中看到一位选手的作品,他的画技已经达到了“得于心应于手”的水平,每一笔都恰到好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笔走龙蛇间,得于心应于手,墨香四溢,画卷生辉。”
结合视觉,可以想象一位书法家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每一笔都流畅自如。结合听觉,可以想象钢琴家在键盘上飞舞的手指,奏出和谐的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have a knack for something”或“to be a natural at something”,但这些表达没有“得于心应于手”那样强调心与手的协调和技艺的精湛。
“得于心应于手”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理解了技艺精湛的真正含义。在未来的学和生活中,我希望能将这个成语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而不可述之言也。
1.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4.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5.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6.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