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0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06:13
词汇“太常”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专有名词或者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其不常见的性质,我将尝试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太常”可能指的是“太常寺”,这是古代的一个官署名称,主要负责宗庙祭祀等事务。在古代,太常寺是九卿之一,属于中央政府的礼部系统。
在文学和历史文献中,“太常”通常与古代的官制和礼仪制度相关。在口语和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很少被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古代历史或文化时。
同义词:礼部、宗正寺(古代负责宗室事务的官署)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因为它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官署名称。
“太常”一词源自古代**的官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官署的职能和名称可能有所变化,但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存在。
在古代社会,太常寺的职能与皇权、和礼仪紧密相关,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信仰。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太常”可能唤起对古代**文化和礼仪的兴趣和尊重。对于一般读者,它可能只是一个陌生的历史名词。
由于“太常”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词汇,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有限。可能在一些历史研究、文化讲座或历史小说中会遇到。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可以使用“太常”来描绘古代**的官场和礼仪场景,增加作品的历史氛围。
结合古代**的宫廷音乐和服饰,可以创造出与“太常”相关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如宫廷舞蹈、祭祀仪式的音乐等。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太常”的官署或机构,但类似的**和礼仪机构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
“太常”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对于理解古代*的官制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可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它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1.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2.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