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0:59
恐悸(kǒng j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因恐惧而心跳加速、情绪紧张的状态。它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危险、压力或极度紧张的情境下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恐悸”常用来描绘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心理状态,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和戏剧性。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恐悸”来形容自己在面对某些突发**时的紧张情绪。
专业领域:在心理学或医学领域,“恐悸”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的焦虑症状,与恐慌发作(panic attack)相关。
同义词:
反义词:
“恐悸”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中“恐”字自古以来就表示恐惧,而“悸”字则源自《说文解字》,意为心跳加速。在古代文献中,“恐悸”常用来描述人在极度恐惧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恐悸”常常与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相关联。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就包括了控制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的内容。因此,“恐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在面对外界压力时的应对能力。
“恐悸”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未知或危险时的那种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感觉。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我的表达方式,使我更加谨慎和小心。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公共演讲时,我感到非常恐悸。尽管我事先准备得很充分,但站在台上面对众多观众时,我还是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恐悸”这个词的含义。
诗歌:
夜深人静时,恐悸如影随,
心跳声声急,思绪乱如丝。
窗外风声起,心中波澜涌,
恐悸难自抑,夜长梦难安。
视觉联想:想象一个人在黑暗的房间里,面对着未知的恐惧,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这种画面可以很好地诠释“恐悸”的含义。
听觉联想:可以是一段紧张的音乐,如心跳声逐渐加快,伴随着低沉的背景音,营造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在英语中,与“恐悸”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panic”或“anxiety”。虽然这些词汇在某些情境下可以互换使用,但“panic”更强调突然的、强烈的恐惧感,而“anxiety”则更侧重于持续的、不明确的担忧。
通过对“恐悸”这个词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和含义。这个词不仅描述了一种心理和生理状态,还反映了个人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能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恐悸”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1.
【恐】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恐,惧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荀子·天伦》-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聊斋志异·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其破璧,乃辞谢。
2.
【悸】
(形声。从心,季声。本义:害怕,心惊肉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悸,心动也。 、 《楚辞·悼乱》。注:“惧也。”-惶悸兮失气。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 、 马中锡《中山狼传》-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组词】
心有余悸;悸震、 悸颤、 悸心、 悸怖、 悸恐、 悸悚、 悸罔
心悸病。
【引证】
《汉书·田延年传》-使我至今病悸。 、 《汉书·王莽传中》-太师王舜自莽篡位后病悸,寝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