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1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10:27
恐怯: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害怕和胆怯,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难、危险或陌生情境时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一种过度的担忧和缺乏勇气。
恐怯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恐”(害怕)和“怯”(胆怯)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已经存在,并且经常一起使用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和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在东方文化中,恐怯有时被视为一种负面特质,与缺乏自信和决断力相关。然而,在某些情境下,适度的恐怯也可能被视为谨慎和自我保护的表现。
恐怯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紧张、不安和逃避。它可能影响个人的决策和行为,导致错过机会或无法充分发挥潜力。
在个人经历中,恐怯可能出现在重要的考试、公开演讲或面对新挑战时。例如,我记得第一次公开演讲时,内心的恐怯几乎让我放弃,但最终克服它让我学到了宝贵的经验。
在诗歌中,恐怯可以被描绘为一种内心的风暴:
心中的恐怯如暗夜的幽灵, 在寂静中悄然蔓延, 每一次心跳都是对未知的呼唤, 渴望光明,却又畏惧前行的黑暗。
恐怯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画面,如夜晚的森林或封闭的房间。在听觉上,它可能与紧张的音乐或心跳声相关联,增强紧张和不安的感觉。
在英语中,恐怯可以对应词汇如“timid”或“apprehensive”,它们在描述害怕和胆怯的情感时有所不同。例如,“timid”更强调性格上的胆小,而“apprehensive”则更多指对未来**的担忧。
恐怯是一个描述人类情感状态的重要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还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恐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词汇。
1.
【恐】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恐,惧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荀子·天伦》-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聊斋志异·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其破璧,乃辞谢。
2.
【怯】
(形声。从心,去声。《说文》:本从犬。本义:胆小,畏缩)。
同本义 怯,多畏也。从犬,去声。杜林说,从心或曰劫省声。——《说文》。
【引证】
《贾子道术》-持节不恐谓之勇,反勇为怯。 、 《孙子·军事》-怯者不得独退。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五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组词】
怯怯乔乔、 怯壳儿、 怯症、 胆怯、 羞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