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9:41
“恐慌万状”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因为极度恐惧而表现出慌乱无措的状态。字面意思是指恐慌到了极点,状态非常糟糕。
在文学作品中,“恐慌万状”常用来描绘灾难、战争或突发**中人们的反应,增强场景的紧张感和戏剧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慌乱表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应急管理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人们在极端压力下的行为模式。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强弱,例如“惊慌失措”可能更强调失去方向和控制,而“恐慌万状”则更强调状态的极端和全面。
“恐慌万状”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极端情绪状态的描述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其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对于情绪的控制和表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因此,“恐慌万状”这样的词汇在描述人们应对危机时的情绪反应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期待。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无法控制的情况时的无助和恐惧,这种情绪反应可能会影响我对类似情境的预期和准备。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突然发生的技术故障,导致车厢内的人们陷入恐慌万状。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风声鹤唳,城市在恐慌万状中颤抖。”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混乱的街道上奔跑,表情惊恐;结合音乐,可以选择紧张激烈的交响乐,增强恐慌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nic-stricken”或“in a state of panic”,它们在描述极端恐惧状态时与“恐慌万状”有相似的情感强度和语境适用性。
通过对“恐慌万状”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极端情绪状态时的力量和适用性。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我对人类情绪反应的理解。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如何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这个词汇,以增强我的沟通效果。
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东西两线敌军,~,急于逃命。
1.
【恐】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恐,惧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荀子·天伦》-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聊斋志异·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其破璧,乃辞谢。
2. 【慌】
3.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4.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