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5:41
词汇“感恚”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感”和“恚”两个字组成。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感恚”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感恚”字面意思是指因受到某种刺激或不公正待遇而产生的愤怒或怨恨情绪。其中,“感”表示感受或受到,“恚”表示愤怒或怨恨。
“感恚”的词源较为古典,源自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更简洁明了的词汇如“生气”、“愤怒”逐渐取代了“感恚”在日常交流中的位置。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忍”和“和”,因此“感恚”这种直接表达愤怒的词汇在传统文学和日常交流中并不常见。现代社会中,随着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表达愤怒和不满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感恚”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不公、压抑和冲突。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个人的心理压力。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遭遇不公或被误解时感受到“感恚”,这种情绪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感恚”来表达深层的情感:
夜深人静时,感恚如潮涌,
心中不平事,化作笔下风。
视觉上,“感恚”可能联想到红色或火焰,象征愤怒和激情。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刺耳的声音或激烈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esentment”或“indignation”,它们在表达因不公而产生的愤怒情绪时与“感恚”有相似之处。
“感恚”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能够精确地描述一种特定的情绪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精确性和表现力。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恚】
(形声。从心,圭声。本义:怨恨,愤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恚,恨也。 、 《广雅·释诂二》-恚,怒也。 、 《战国策·齐策三》-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 《管子·地员》-恚目。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恚而语女曰。 、 《明史》-懋卿恚甚。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承畴大恚。
【组词】
恚碍、 恚忌、 恚忿、 恚责
愤怒地,生气地;发怒地。
【引证】
《汉书》-舍人恚曰:“朔擅诋欺天子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