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1:34
咏物:这个词汇源自古典文学,指的是以诗歌或散文的形式赞美、描绘或抒发对某一物品的情感和思考。咏物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对自然界或人工制品的细致描绘,表达诗人的情感、哲理或审美观。
在文学中,咏物常常用于古典诗歌,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即是对自然景物的咏叹。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古典文学或诗歌创作时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诗歌创作,咏物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同义词:赋物、赞物、描物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若从情感角度看,“贬物”可视为一种对比。
咏物的概念起源于**古代,随着诗歌的发展,咏物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表现手法。在宋代,咏物诗达到了高峰,许多著名的诗人都留下了咏物的佳作。
在**文化中,咏物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也是文人表达个人情感、社会观察和哲学思考的途径。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咏物往往带有一种宁静、深远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和对自然界的敬畏。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深层次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咏物的概念启发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观察和欣赏周围的自然和人工物品,从而在写作中能够更细腻地表达我的情感和思考。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咏物:
春风拂过柳梢头,
绿意盎然映眼眸。
咏物抒怀情难已,
一纸诗篇寄春秋。
咏物可以让人联想到古代山水画中的细腻笔触,或是古琴曲中悠扬的旋律,这些都是与咏物相关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西方文学中,类似的表达手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的田园诗,如维吉尔的《牧歌》,虽然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都是通过对自然或物品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考。
咏物作为一种文学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深化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咏物的概念提醒我要细致观察生活,用心感受和表达,这对于提升我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咏】
(形声。从口,永声。又作“詠”。本义:曼声长吟;歌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詠,歌也。或从口。 、 《虞书》。郑注:“谓歌诗也。”-搏拊琴瑟以咏。 、 《国语·周语下》-五曰夷则,所咏歌九则,平民无二也。 、 《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陶斯咏。 、 《论语·先进》-咏而归。 、 班固《东都赋》-咏殷周之《诗》。
【组词】
咏士、 咏雪、 咏哦、 咏吟、 咏言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