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28:31
“先礼后兵”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进行任何冲突或争议之前,首先采取礼貌和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这种方式无效,再采取强硬或武力的手段。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应该先尝试和平解决,只有在和平手段无效时才诉诸于更强硬的手段。
在文学作品中,“先礼后兵”常常用来描述一个角色在面对冲突时的策略选择,强调其智慧和策略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劝告他人在采取激烈行动之前先尝试沟通和协商。在专业领域,如外交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被用来指导策略,即先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问题,必要时再采取更强硬的措施。
同义词“先文后武”和“先柔后刚”都强调了先采取温和手段,再采取强硬手段的策略。反义词“先兵后礼”和“先发制人”则强调了先采取强硬或攻击性的手段,这与“先礼后兵”的策略相反。
“先礼后兵”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军事和外交策略,强调在战争或冲突之前先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策略和智慧的场合,不仅限于军事或外交领域。
在中国文化中,“先礼后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的观念,即在处理问题时应首先考虑和谐与礼貌。这种观念在中国的社会交往和国际关系中都有所体现,强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智慧和策略性的联想,让人感觉到一种成熟和理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它也传递了一种和平与和谐的价值观,让人在面对冲突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遇到需要“先礼后兵”的情况,比如在工作中与同事的沟通,或者在家庭中处理矛盾。通过先尝试理解和沟通,往往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效果。
在诗歌中,可以将“先礼后兵”融入到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时的策略选择,如:
面对风暴,我选择先礼后兵, 以温柔的话语,化解冰冷的剑锋。 在和平的田野上,播种理解的种子, 若不发芽,再挥舞智慧的镰刀。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外交官在谈判桌上,先是温和地交流,然后如果谈判失败,背景音乐逐渐转变为紧张的旋律,象征着可能采取的更强硬措施。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策略可以用“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说话要温和,但手里要拿大棒)来表达,这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引用的一句话,强调在采取强硬手段之前先通过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先礼后兵”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智慧和价值观的体现。它教会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先尝试和平和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只有在这些方式无效时才考虑采取更强硬的措施。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理解和应用这个成语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东汉末年,曹操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谦派人请刘备出兵解围,刘备率关羽、张飞攻入徐州。陶谦要让位给刘备。刘备给曹操写信请他退兵,来一个先礼后兵。曹操想杀来使,谋士郭嘉劝止,刚好吕布攻打兖州,曹操只好给刘备一个面子
你这~方法实在高明。
1.
【先】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先,前进也。 、 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
【组词】
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
2.
【礼】
(会意。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 《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脩五礼。 、 《礼记·王制》-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 、 清·周容《芋老人传》-邀见讲钧礼。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礼于廷。
【组词】
礼神、 礼祠、 礼诵、 礼佛
3.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4.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