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2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1:24:07
“先知先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事先知道,事先觉察”。它形容人具有超前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能够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有所预知和准备。
在文学作品中,“先知先觉”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具有非凡的智慧和远见,能够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赞扬某人的洞察力或预测能力。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等,它可能用来描述那些能够提前预测市场趋势或政治变动的专家。
同义词:
反义词:
“先知先觉”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和文学作品,强调的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和预知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含义和用法可能有所扩展和变化。
在**文化中,“先知先觉”常常与智慧和远见联系在一起,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受到尊重和信赖。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洞察未来、引领时代的人物,如历史上的伟大领袖和思想家。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具有先知先觉能力的老师,他总能提前预见到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时间的河流中,先知先觉的灵魂,预见了未来的花朵,在晨曦中绽放。”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位智者在星空下凝视,手中拿着古老的卷轴,预见未来的景象。听觉上,可能是宁静的夜晚,智者的低语在风中回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airvoyant”或“prophetic”,它们都强调了预知未来的能力,但在文化内涵和使用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先知先觉”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对洞察力和预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未来的学和生活中,我希望能够培养自己的先知先觉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文艺家先时讲的话,渐渐大家都记起来了,大家都赞成他,恭维他是~。
1.
【先】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先,前进也。 、 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
【组词】
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先】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先,前进也。 、 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
【组词】
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
4.
【觉】
(形声。从见,学省声。本义:醒悟,明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觉,悟也。 、 《汉书·董贤传》-上欲起贤,未觉。 、 《汉书·邓通传》-觉而之渐台。 、 《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 、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叔术觉焉。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
【组词】
觉来、 觉悟;如梦初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