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1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13:37
“徒拥其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空有其名,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实质内容或能力。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名不副实,即外表或名义上看似有某种地位或能力,但实际上并不具备。
在文学作品中,“徒拥其名”常用来批评那些只有虚名而无实际才能的人或事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只是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实际上并不怎么样。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组织行为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那些只有头衔而无实际贡献的领导者。
“徒拥其名”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实质与表象关系的深刻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广泛,成为批评名不副实现象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实”胜于“名”,即实际的成就和能力比表面的名声更为重要。因此,“徒拥其名”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而要注重实质。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批评和讽刺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些只有虚名而无实际能力的人或事物。它提醒人们在评价他人或事物时要注重实质,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自称专家的人,但实际上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并不匹配他们的头衔。这时,“徒拥其名”这个成语就非常贴切地描述了这种情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虚名如浮云,徒拥其名空自叹。
实干如磐石,方能立于不败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头戴光环,但台下的人却面露不屑,这正是“徒拥其名”的生动写照。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轻蔑或讽刺的旋律来表达这个成语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all hat and no cattle”(只有帽子没有牛),意思是指某人只有表面的光鲜,没有实际的内容或能力。这个表达与“徒拥其名”有相似的含义。
“徒拥其名”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批评工具,它提醒人们在评价他人或事物时要注重实质,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深度都非常重要。
军机大臣有时多至六七人,而权实操于领袖,新进者画诺奉行,徒拥其名也。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拥】
(形声。从手,雍声。本义:抱)。
同本义。
【引证】
汉·刘向《列女传》-闭门,聚众鸣鼓。众恐,拥柱而歌。
【组词】
拥树、 拥矢、 拥社、 拥持、 拥膝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