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9:17
词汇“徒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意指空手搏斗或不使用武器的搏斗。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徒搏”进行分析:
“徒搏”字面意思是指空手搏斗,不借助任何武器或工具进行身体对抗。
“徒搏”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徒”意为空手,“搏”意为搏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可能在日常用语中逐渐减少,但在特定的文化和专业领域中仍然保留其意义。
在**武术文化中,徒搏强调的是内在的力量和技巧,而不是外在的武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徒搏,往往被视为一种高超的技艺和精神的体现。
提到“徒搏”,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武士的英勇、武术的精妙以及对抗中的紧张和刺激。这种词汇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力量和技巧的敬畏感。
在现代生活中,徒搏可能更多地出现在武术训练或体育竞技中。例如,在武术学校,学生可能会学*徒搏技巧,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自我防卫能力。
在创作中,可以将“徒搏”融入到一个武侠故事中,描述两位高手在月光下的空地上进行一场激烈的徒搏对决,以此展现他们的技艺和决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位武者在月光下的对决,他们的动作流畅而有力。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如鼓点或打击乐,来增强徒搏场景的紧张感和动感。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的柔道、巴西的柔术等,也有类似徒搏的概念,强调在不使用武器的情况下通过技巧和力量制服对手。
“徒搏”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日常用语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文化和专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代表了身体对抗的一种方式,也体现了对力量和技巧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语言使用。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搏】
(形声。从手,尃(fū)声。本义:搏斗,对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搏,索持也。 、 《广雅》-搏,击也。 、 《谷梁传·僖公元年》-屏左右而相搏。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博。 、 《礼记·儒行》。疏:“以脚取之为攫,以翼击之为搏。”-鸷虫攫博。 、 《庄子·逍遥游》-搏扶摇羊角而上者。 、 《史记·卫将军骠骑传》-搏战获王。 、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