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35: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35:24
“三智五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三种智慧和五种猜测。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非常聪明,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和角度来解决问题或猜测事物的真相。
“三智五猜”这个成语的具体词源不详,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数字“三”和“五”的特殊文化含义,这两个数字在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多或全面。
在**传统文化中,智慧被高度推崇,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智慧的赞美和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聪明、机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和工作中,我常常希望自己能够像“三智五猜”那样,通过多种方法和角度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灵活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三智五猜解难题,星辰大海任我行。”
想象一个智者在月光下思考,周围是静谧的森林,这种场景可以与“三智五猜”的智慧形象相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wise 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聪明),强调的是单一的智慧形象。
“三智五猜”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文化特色,也提醒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有多角度思考的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
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智】
(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 同本义。
【引证】
《荀子》引《孟子》-然后智生于忧患。 、 《韩非子·说难》-甚智其子。 、 《墨子·公输》-不可谓智。 、 《三国志·诸葛亮传》-智术浅短。 、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
【组词】
智赛隋何,机强陆贾、 智数
智慧,智谋。
【引证】
《法言·脩身》-智,烛也。 、 《韩非子·显学》-智,性也。 、 《淮南子·俶真》-智者,心之府也。 、 《管子》-四时能变谓之智。 、 贾谊《治安策》-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组词】
智着、 才智、 智刃
3.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4.
【猜】
(形声。从犬,青声。本义:疑恨;忌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从犬,如狡狯狂猛之类,本以言犬,移以言人。-猜,恨贼也。 、 《左传·僖公九年》。注:“两无猜恨。”-耦俱无猜。 、 《方言十二》-猜,恨也。 、 《左传·昭公七年》-夫子从君,而守臣丧邑,虽吾子亦有猜焉。
【组词】
猜忍、 猜迫、 猜忿、 猜刻、 猜虐、 猜狠、 猜贰、 猜惮、 猜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