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4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40:20
“指不胜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手指弯曲得无法伸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为疾病、衰老或其他原因导致身体极度衰弱,无法正常行动或自理。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悲惨境遇或表达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身体状况极差,或者在夸张的语境中形容某事极其困难。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老年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具体的身体状况或疾病。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身体状况或精神状态时各有侧重,但“指不胜偻”更强调因疾病或衰老导致的身体机能的严重衰退。
“指不胜偻”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不详,但其形象的描述方式反映了古代对疾病和衰老的深刻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描述身体状况,有时也用于比喻其他形式的极度困难或无助。
在**传统文化中,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对疾病的同情是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因此,“指不胜偻”这个成语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常被用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健康、生命和社会关怀的深层次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位老人因病指不胜偻,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老年护理和疾病预防的关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刀,刻下指不胜偻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都是生命的诗行。”
想象一位老人指不胜偻地坐在摇椅上,背景音乐是柔和的古典音乐,这样的场景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沉的哀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nt over with age”或“crippled by diseas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身体衰弱的意象。
“指不胜偻”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身体的衰弱,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认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
奇遇之多,指不胜偻,若今日所昵,未数数觏也。
1.
【指】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引证】
《说文》-指,手指也。 、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 、 《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葱根。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以指叩门。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指下、 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 指尺、 指掌、 指语
足指也叫做指。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胜】
(形声。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胜,任也。 、 《尔雅》-胜,克也。 、 《易·遯》。虞注:“能也。”-莫之胜说。 、 《诗·商颂·烈祖》。传:“任也。”-武王靡不胜。 、 《管子·入国》。注:“堪也。”-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 、 唐·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唐·李朝威《柳毅传》-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组词】
不胜其苦、 胜任愉快、 胜兵
4.
【偻】
(形声。从人,娄声。本义:弯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白虎通》:周公背偻是为强后。此字本训背曲。-偻,尩也。 、 《礼记·问丧》-偻者不袒。 、 《庄子·达生》-见疴偻者。 、 《汉书·蔡义传》-行步俯偻。 、 《左传·昭公七年》-再命而偻。 、 《荀子·王制》-偻巫跛觋。 、 《庄子·列御寇》-正考父一命而伛(曲背),再命而偻(弯腰),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孰敢不轨! 、 《后汉书·邓后传》-同行则偻身自卑。
【组词】
偻背、 偻偻、 偻行、 偻步、 偻人、 偻身、 偻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