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0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07:55
词汇“仪舌”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以下是对“仪舌”这一词汇的分析:
“仪舌”字面意思是指在礼仪场合中使用的舌头,即在正式或礼仪性的交流中使用的言辞。它强调的是言辞的得体、恰当和符合礼仪规范。
由于“仪舌”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提及在特定礼仪场合中使用得体的言辞,但现代语境下很少见到这一词汇的使用。
由于“仪舌”的使用场景非常有限,以下是一些假设性的例句:
“仪舌”一词可能源自古代对礼仪的重视,强调在特定场合中言辞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可能因为其特定性和不常用性而逐渐淡出日常语言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仪舌”可能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强调在正式场合中言辞的得体性。
对于“仪舌”这一词汇,可能会联想到庄重、正式的场合,以及对言辞的精心选择和控制。它可能带有一种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和维护的情感。
由于“仪舌”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一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仪舌”用于描述一个在正式场合中言辞得体、举止优雅的人物,以此来强调其专业性和礼仪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穿着正式的人物在重要场合中发表演讲,言辞得体、举止优雅。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庄重、正式的音乐来增强这种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强调言辞得体和礼仪的词汇,但具体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仪舌”这一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对礼仪和言辞得体性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1.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
2.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