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31: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31:57
嫉俗(jí sú)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对世俗的厌恶和不满,通常指对社会现实、人性或常规俗持有批判态度,认为它们浅、虚伪或不道德。
嫉俗一词源自汉语,由“嫉”和“俗”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嫉”有嫉妒、憎恨之意,“俗”指世俗、常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嫉俗有时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体现了对道德和精神追求的坚持。然而,在现代社会,过度嫉俗可能被视为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因为它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会孤立。
嫉俗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对世界持有深刻批判态度的人,他们可能因为对现实的失望而感到痛苦。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对社会现象持有强烈批判态度的人,他们的言行中透露出一种嫉俗的情绪。这种态度有时能激发深刻的思考,但也可能导致与周围人的隔阂。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嫉俗”:
在喧嚣的市井中,我心怀嫉俗, 对那虚伪的笑语,我冷眼旁观。 愿寻一片净土,远离这尘世的浮华, 在寂静的夜里,我独自吟唱。
嫉俗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高楼之巅,俯瞰着繁忙的都市,脸上带着一丝冷漠和不满。在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些低沉、忧郁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某些慢板乐章。
在英语中,嫉俗可以对应到“cynicism”一词,它同样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然而,“cynicism”在西方文化中有时也被用来描述一种过度怀疑和否定一切的态度。
嫉俗这个词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它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词汇,更是理解和表达复杂社会现象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嫉俗”的深入学,我更加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社会背景之间的紧密联系。
1.
【嫉】
(形声。从女,疾声。本义: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
同本义。泛指忌妒。
【引证】
《广雅》-嫉,妒也。 、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 、
【组词】
嫉诬、 嫉病、 嫉心、 嫉毁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