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17:1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17:13:12
“攀今比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比现在和过去,通常用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或对过去的怀念。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通过比较来评价或判断事物的发展变化。
在文学作品中,“攀今比昔”常用于描述人物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或者对社会变迁的反思。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当前生活条件或社会状况的不满,或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和评价特定时期的社会发展。
同义词“怀旧”强调对过去的怀念,而“攀今比昔”则更侧重于通过比较来评价现状。反义词“展望未来”则强调对未来的期待和规划,与“攀今比昔”的回顾性质形成对比。
“攀今比昔”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它始终保持着对过去与现在对比的基本含义。
在文化中,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过去的怀念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因此,“攀今比昔”这个成语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反思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时。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一种淡淡的怀旧和反思。它让我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以及我们如何在变化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攀今比昔”来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尤其是在与老朋友聚会时,我们会一起回忆过去的趣事,感慨时光的飞逝。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攀今比昔,岁月如梭,
忆往昔,青春年少,
看今朝,白发渐多。
视觉上,我联想到老照片和历史纪录片,它们记录了过去的瞬间,让人不禁攀今比昔。听觉上,老歌的旋律也能唤起对过去的回忆,让人沉浸在怀旧的氛围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pare the present with the past”,但它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成语。不同文化中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都有类似的表达,但具体词汇和用法可能有所不同。
“攀今比昔”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方式,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价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表达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
你攀今比昔,那樊将军他殢把鸿门碎,关大王面赤非干醉,比周瑜饮醇醪量难及。
1.
【攀】
(形声。从手,樊声。本义:拉,牵)。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攀,引也。 、 明·魏学洢《核舟记》-右手攀右趾。
【组词】
攀恋、 攀辕
2.
【今】
(会意。从佶亼(jí)。本义:现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是时也。 、 《苍颉篇》-今,时辞也。 、 《诗·召南·摽有梅》-迨其今兮。 、 《诗·豳风·东山》-于今三年。 、 《史记·汲郑传》-吾今召君矣。 、 《战国策·燕策》-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其室十无一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今之高爵显位。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
【组词】
今朝三明朝四、 今雨、 今愁古恨、 今下、 今夕何夕
3.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4.
【昔】
(象形。象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本义:干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昔,干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