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3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34:06
“攀今揽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追溯现代并回顾古代,形容人博古通今,知识渊博,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对话。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作者或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能够将古代与现代的元素巧妙结合。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赞扬某人的学识广博,或者形容某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引用历史**和现代现象。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视野。
同义词:博古通今、古今贯通、融古汇今 反义词:孤陋寡闻、目光短浅
“攀今揽古”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攀”和“揽”两个动词组成,分别指向现代和古代,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意象。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意义逐渐固定下来。
在**文化中,历史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因此“攀今揽古”这个成语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期待,即他们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能力。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智慧、学识和深邃的思考。它鼓励人们不仅要关注当下,还要有历史的眼光,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经常遇到需要攀今揽古的情况,比如在写论文时,我需要将现代理论与古代案例相结合,以展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攀今揽古思无涯,历史长河一叶舟。”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学者站在时间的长河中,一手握着古代的卷轴,一手触摸着现代的科技产品,这样的视觉联想强化了“攀今揽古”的意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古今结合”(古今结合),但“攀今揽古”更强调了跨越时空的主动性和深度。
“攀今揽古”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鼓励我们在学和生活中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探索。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我的文化素养和思考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1.
【攀】
(形声。从手,樊声。本义:拉,牵)。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攀,引也。 、 明·魏学洢《核舟记》-右手攀右趾。
【组词】
攀恋、 攀辕
2.
【今】
(会意。从佶亼(jí)。本义:现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是时也。 、 《苍颉篇》-今,时辞也。 、 《诗·召南·摽有梅》-迨其今兮。 、 《诗·豳风·东山》-于今三年。 、 《史记·汲郑传》-吾今召君矣。 、 《战国策·燕策》-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其室十无一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今之高爵显位。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
【组词】
今朝三明朝四、 今雨、 今愁古恨、 今下、 今夕何夕
3.
【揽】
(形声。从手,览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俱可手揽。
【组词】
揽跋、 揽镜、 揽持、 揽摄
4.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故也。 、 《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大古冠布。 、 《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以是为近古也。 、 《文选·张衡·东京赋》-慨长思而怀古。 、 《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 《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清·黄宗羲《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组词】
远古、 古字、 古器、 古货、 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