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5:0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5:00:48
焚骸:字面意思是指焚烧尸体或遗骸。这个词汇通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暗示着对死者的不尊重或极端的处理方式。
“焚骸”一词源自汉语,由“焚”(烧)和“骸”(骨头)组成。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常用于描述战争或灾难后的处理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和文化俗。
在某些文化中,“焚骸”可能与特定的*仪式或传统俗相关。例如,印度教中的火葬仪式,以及某些战争或灾难后的特殊处理方式。
“焚骸”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悲伤、残酷或神圣的情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死亡的不可避免,或是某种**仪式的神圣性。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除非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下。例如,在参观战争纪念馆或参与**仪式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将“焚骸”融入到描述战争或死亡的场景中,以增强情感表达:
战火蔓延,焚骸遍野,
灵魂在灰烬中寻找归宿。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想象一片战场上,火焰吞噬着遗骸的场景,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音乐方面,可以选择沉重或悲伤的旋律,以增强这种情感表达。
在不同文化中,“焚骸”可能有不同的对应词汇和使用情况。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使用“cremate remains”或“burn bone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焚骸”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涉及字面意义,还带有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特定语境下的情感和意义。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骸】
(形声。从骨,亥声。本义:胫骨,小腿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骨空论》曰:‘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然则正谓胫骨为骸矣。”-骸,胫骨也。 、 《素问》-骸下为辅,辅上为腘。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之。 、 《齐民要术》-[相马]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