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6:19
词汇“敛躬”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出发。
“敛躬”字面意思是指收敛身体,通常指身体姿态的谦卑或恭敬。其中,“敛”意味着收敛、克制,“躬”则指身体、躯干。结合起来,“敛躬”可以理解为身体姿态的收敛和谦卑。
由于“敛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学中,可能会出现在描述人物谦卑、恭敬的场合,如在**或长辈面前保持谦卑的姿态。
“敛躬”的词源较为古典,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描述一种特定的身体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可能在一些古文或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出现。
在**传统文化中,谦卑和恭敬是非常重要的美德。因此,“敛躬”这样的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礼仪和尊重的重视。
“敛躬”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谦卑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场合,或者是对于权威的尊重。
由于“敛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敛躬”用于描述一个角色在重要场合的谦卑姿态,增强场景的氛围和角色的性格特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重要人物面前低头、身体微微前倾的姿态。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庄重、缓慢的古典音乐来增强这种谦卑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敛躬”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身体姿态的词汇来实现。
“敛躬”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谦卑和恭敬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1.
【敛】
(形声。从攴(pū),佥(qiān)。本义:收集,聚集)。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引证】
《说文》-敛,收也。 、 《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既射则敛之。 、 《汉书·食货志》-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
【组词】
敛局、 敛衣
2.
【躬】
(形声。从身,弓声。从“身”的字多与身体有关。本义:整个身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躬,身也。 、 《考工记·玉人》。按,琢为人形,信直躳曲。-信圭矦守之,躬圭伯守之。 、 《论语》。孔注:“直身而行。”-吾党有直躬者。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体也。”-躬腠胝无胈。 、 马中锡《中山狼传》-我鞠躬不敢息。 、 《汉书·元帝纪》-百姓愁苦,靡所错躬(指安身)。 、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组词】
躬体、 躬先士卒、 躬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