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1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19:07
敛锷韬光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敛、锷、韬、光。字面意思分别是:
基本含义是指隐藏锋芒,不显露才华或实力,比喻人谦虚低调,不炫耀自己的才能或成就。
敛锷韬光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那些有才华但不愿张扬的人,强调其内敛和谦逊的品质。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文学评论、历史研究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
同义词:
反义词:
敛锷韬光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兵法和哲学思想,强调在某些情况下隐藏实力,以达到更好的战略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形容人的性格和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谦虚和内敛被视为美德。敛锷韬光** 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在成就面前保持谦逊,不炫耀自己的才华。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沉稳、内敛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深藏不露、但实力非凡的人。它鼓励人们在成功面前保持谦逊,不骄不躁。
在现实生活中,我遇到过一些在专业领域有很高成就的人,他们总是敛锷韬光,不喜张扬,这种态度让我深感敬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敛锷韬光,不露锋芒,
深藏不露,自有光芒。
谦逊如水,静默如山,
心中自有,万丈光芒。
敛锷韬光 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位剑客在月光下擦拭着他的剑,剑刃闪烁着寒光,但他却将其隐藏在剑鞘中,不显露锋芒。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ide one's light under a bushel",意思也是隐藏自己的才华,不显露出来。
敛锷韬光 这个成语深刻体现了谦虚和内敛的美德,它提醒我们在成功和成就面前保持谦逊,不炫耀自己的才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
仍乞敛锷韬光,以绝敌人窥伺。
1.
【敛】
(形声。从攴(pū),佥(qiān)。本义:收集,聚集)。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引证】
《说文》-敛,收也。 、 《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既射则敛之。 、 《汉书·食货志》-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
【组词】
敛局、 敛衣
2.
【锷】
刀剑的刃。
【引证】
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莲花穿剑锷,秋月掩刀环。
3.
【韬】
(形声。从韦,舀(yǎo)声。韦,熟皮。本义:剑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韬,剑衣也。
4.
【光】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光,明也。 、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 《淮南子·俶真》-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 《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 、 《易·观》-国之光。 、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 《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 《国语·晋语》-光明之耀也。 、 《孟子》-容光必照焉。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组词】
阳光;灯光;反光、 色光、 晨光、 曙光、 光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