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06: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06:50
根连株拔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连根拔起,株连无遗”。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彻底清除或消灭某事物,包括其根源和所有相关联的部分,不留任何遗漏。
在文学作品中,根连株拔 常用来形容对敌对势力或不良现象的彻底清除。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强调对某个问题的彻底解决或对某个人的彻底打击。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对犯罪组织或腐败行为的彻底打击。
同义词:彻底清除、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反义词:姑息养奸、放任自流
根连株拔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农业实践,原指在除草时不仅要拔掉草的地上部分,还要将其根部彻底拔出,以防止其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引申为比喻用法,用来形容对问题的彻底解决。
在文化中,根连株拔 强调的是彻底性和不留后患的态度。这种彻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中被广泛推崇,尤其是在处理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时。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强烈、果断的感觉,联想到的是坚决和彻底的行动。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正义和彻底解决问题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根连株拔 可以用来形容对个人惯或不良行为的彻底改变。例如,一个人决定彻底戒烟,可以说他“根连株拔”地改变了这个惯。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根连株拔 来形容对爱情的彻底投入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视觉上,根连株拔 可能让人联想到拔草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土壤被翻动的声音,这些联想都强化了彻底和决绝的意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proot”或“wipe out”,虽然它们在语义上接近,但根连株拔 更强调的是连根拔起的彻底性。
根连株拔 这个成语在强调彻底性和决断性方面非常有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并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
传闻二处所抄不及十四五,盖行赂于权要者十二三,顿寄于亲戚者十三四,郿坞久营,兔窟多术,安能根连株拔,风翦霆灭。
1.
【根】
(形声。从木,艮(gèn)声。本义:草木之根)。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引证】
《说文》-根,木株也。 、 《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 、 《韩非子·解老》-根深,则视久。 、 《老子》-是谓深根、固柢。 、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组词】
根荄、 根茇、 根柢、 根垓
2.
【连】
(会意。从辵(chuò),从车。本义:人拉的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连即古文輦也。-連,负车也。 、 《周礼·故书巾车》-连车组輓。 、 《周礼·乡师》-与其輂连。 、 《管者·海王》-行服连轺辇者。 、 《庄子·让王》。郑君、房君、司马君皆云:“读为辇。”-民相连而从之。 、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太后]曰:‘老妇持连而瞏(還)。’
3.
【株】
(形声。从木,朱声。本义:露出地面的树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语转曰桩。-株,木根也。 、 《史记·平准书》。集解:“根蒂也。”-命曰株送徒。 、 《列子·黄帝》。释文:“枯树本也。”-若厥株驹。 、 《韩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4.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