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2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27:15
“格于成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按照既定的规则或惯例行事。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遵循传统或既有的规范,不轻易改变或创新。
在文学作品中,“格于成例”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角色或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强调其保守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那些过于拘泥于传统而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行政管理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遵循既定程序的行为。
同义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反义词: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标新立异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强调遵循或打破传统方面有所不同,但都与“格于成例”在意义上形成对比。
“格于成例”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其中的“格”字意为依照,“成例”则是指既成的规则或惯例。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至今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传统和遵循规则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格于成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创新和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个成语有时也被用来批评那些过于保守的行为。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保守、不灵活的形象,有时也可能引发对创新和变革的渴望。在个人情感上,可能会感到一种束缚或对自由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坚持“格于成例”的人,他们的行为模式往往较为固定,不易接受新思想或方法。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变革的必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格于成例”融入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
古风犹存心未老,
格于成例步难前。
创新之路虽坎坷,
破旧立新见明天。
在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老的书籍、传统的仪式等形象。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筝或古琴的音乐,传达出一种古典而沉稳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ick to convention”或“adhere to tradition”,都强调了遵循传统的概念。不同文化中对传统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历史和规则的尊重。
“格于成例”这个成语在强调遵循传统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需要审视和调整这些传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和传达对传统与创新的态度。
内中只有安公子此时不但自知旗人格于成例,向来没个点鼎甲的,便是他在前十名也早密密的得了信儿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内中只有安公子此时自知旗人~,向来没有个点鼎甲的。”
1. 【格】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3.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4.
【例】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例,比也。 、 元·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举此以例其余。
【组词】
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类;列。
【引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组词】
不在此例;例及、 例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