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15: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15:00
宣抚使:这是一个古代的官职名称,主要指派遣的特使,负责安抚边疆地区或处理特殊事务,具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字面意思为“宣布安抚”的使者,旨在通过和平手段稳定边疆或处理内乱。
在文学作品中,宣抚使常被描绘为具有权威和智慧的形象,处理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在口语和专业领域,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历史研究和古代文献中。
同义词:特使、安抚使、使节 反义词:叛乱者、侵略者
同义词中的“特使”和“安抚使”在职责和功能上与宣抚使相似,但“特使”更侧重于外交任务,而“安抚使”则更强调安抚和稳定。反义词则代表了宣抚使所对抗的势力。
宣抚使一词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汉代,后在唐、宋等朝代广泛使用。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官职的职责和影响力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功能——安抚和稳定边疆——始终未变。
在古代,宣抚使是权威的象征,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关怀。这一官职的存在,反映了古代**对边疆稳定的高度重视。
宣抚使这一词汇给人以权威、智慧和和平的联想。它代表了古代**在处理边疆问题时的智慧和策略,同时也体现了对和平的追求。
在阅读历史小说时,我经常遇到宣抚使这一角色,他们往往是故事中的关键人物,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解决了许多看似无解的危机。
在创作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宣抚使:
边疆风起云涌时,
宣抚使来如春风。
智谋化解千重险,
和平之花遍地开。
宣抚使的形象可以联想到古代官员的服饰和仪仗,以及他们在边疆巡视的场景。视觉上,可以想象他们身着官服,手持令牌,面带威严;听觉上,可以想象他们的马蹄声和随从的脚步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职可能包括罗马帝国的使节或中世纪欧洲的特使,他们在职责和功能上与宣抚使有相似之处,但具体的名称和执行方式有所不同。
宣抚使这一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的一种官职,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象征。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对边疆稳定和和平的重视,以及在处理复杂政治和军事问题时的智慧和策略。这一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
【宣】
(形声。从宀(mián),亘(xuán)声。“宀”与房屋有关。一说据甲骨文为云气舒卷自如之象。本义:帝王的宫殿)。
古代帝王的大室,古宫室名。
【引证】
《说文》。按,当训大室也。与宽略同。-宣,天子宣室也。 、 《淮南子·本经》。注:“宣室,殷宫名,一曰狱也。”-武王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 、 《汉书·孝文纪》。注:“未央前正室也。”-受釐坐宣室。 、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2.
【抚】
(形声。从手,无声。本义:抚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撫,安也。 、 《国语·晋语八》-抚而泣之。 、 《仪礼·乡射礼》-左右抚矢而乘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 明·魏学洢《核舟记》-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组词】
抚弄、 抚心、 抚拭、 抚背
3.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