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3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30:08
“心闲体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内心平静,身体端正。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状态,即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的端正相结合,体现了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心闲体正”常用来形容人物的修养和气质,如在古典小说中描述主人公的高尚品格。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劝诫他人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端正。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健康领域,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指导人们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同义词“心平气和”强调内心的平和,而“泰然自若”则更多描述面对困难时的镇定。反义词“心浮气躁”和“坐立不安”则分别描述内心不安和外在的不稳定状态。
“心闲体正”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养生观念,强调身心合一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和教育领域,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一种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闲体正”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
这个成语给人以平和、宁静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优雅的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它鼓励人们在忙碌和压力之下寻找内心的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尝试在紧张的工作后通过冥想和瑜伽来达到心闲体正的状态,这有助于我恢复精力和集中注意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心闲如静水,体正似松立,世间纷扰过,我自守清宁。”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坐在静谧的花园中,身体笔直,面带微笑,周围是轻轻摇曳的树叶和鸟儿的歌唱。这幅画面完美地体现了“心闲体正”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能通过瑜伽、冥想或正念等实践来体现,强调身心合一和内在的平静。
“心闲体正”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修养和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端正,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都有积极的影响。
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闲】
(会意。从门中有木。本义:栅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闲,阑也。 、 《易·家》。注;“阑也。”-人闲有家。 、 《易·大畜》。注:“阂也。”-日闲舆卫。 、 《周礼·虎贲氏》。郑玄注:“闲,梐枑。”贾公彦疏:“闲与梐枑皆禁卫之物。”-舍则守王闲。
3. 【体】 亲近的,贴心的。 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指财物)。
4.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