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4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45:58
心非木石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心不是木头或石头”,比喻人的心不是没有感觉或反应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内心是有情感、有知觉的,不会像木头或石头那样无动于衷。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内心世界丰富,对事物有深刻的感受和反应。在口语中,可能用来表达对某人情感丰富的赞赏,或者对某人冷漠态度的批评。在心理学或哲学讨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探讨人的情感和认知的本质。
同义词:心有灵犀、心细如发、心怀若谷 反义词:心如死灰、心若止水、心无旁骛
这个成语可能源自古代对人心与物质对比的哲学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情感和反应。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因此“心非木石”这样的成语强调了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人的内心世界的深邃和不可预测性,以及每个人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独特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安慰一个因为失去亲人而感到极度悲伤的朋友,告诉他每个人的心都不是木石,都有感受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心非木石,情深似海,每一滴泪都是心中的诗。”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颗跳动的心脏,与静止的木头和石头形成对比。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表达深情和内心世界的乐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heart is not made of stone”,强调的也是人的情感和反应。
“心非木石”这个成语强调了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复杂性,是理解和表达人类情感的重要工具。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人的内心状态。
臣虽愚固,心非木石,谨当竭诚效命,以答鸿恩。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
3.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4.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