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0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3:02:35
晤谈:指面对面地交谈,通常指正式或有一定目的性的谈话。字面意思是由“晤”(见面)和“谈”(说话)组成,强调的是双方直接交流的过程。
同义词中,“会谈”更正式,常用于官方或商务场合;“交谈”和“对话”则更通用,适用于各种语境。
“晤谈”一词源自汉语,历史悠久,基本含义保持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晤言”一词,意为面对面交谈。
在**文化中,面对面的交流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晤谈因此被赋予了更深的社交和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是信息交换的手段,也是建立关系和信任的方式。
晤谈给人以正式、认真的感觉,可能会引起一定的紧张或期待。在个人经历中,晤谈往往与重要的人生决策或转折点相关联。
在求职过程中,我曾与多位面试官进行过晤谈,每次都是一次挑战和学*的机会。
在诗歌中,可以将晤谈比喻为心灵的碰撞:
在月光下,我们的晤谈
如同星辰间的对话,
每一句都是心灵的低语。
晤谈可能让人联想到安静的房间,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中间放着一盏柔和的台灯,空气中弥漫着认真的氛围。
在英语中,“晤谈”可以对应为“meeting”或“interview”,但这些词汇的含义更广泛,不一定强调面对面的交流。
晤谈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交流方式,也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和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晤谈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意图和情感。
1.
【晤】
(形声。从日,吾声。“日”表日光。本义:聪明,明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晤者,启之明也。”-晤,明也。 、 《宋史·真宗纪赞》-真宗英晤之主。 、 《新唐书》-少秀晤,能治《尚书》、《左氏春秋》。
觉悟,受启发而明白。
【引证】
孟郊《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病深理方晤,悔至心自烧。 、 唐·李俨《道因法师碑》-侍中以才晤之奇,飞芳晋牒。 、
2.
【谈】
(形声。从言,炎声。本义:说,谈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谭。-谈,语也。 、 《诗·小雅·节南山》-不敢戏谈。 、 《庄子·天运》-三日不谈。 、 《汉书·公孙宏传》-宏为人谈笑多闻。 、 《战国策·齐策》-坐谈问之。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不假仆一二谈也。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谈笑而死。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女子毋多谈。
【组词】
谈笑自若;谈聚、 谈会、 洽谈、 座谈、 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