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6 08:1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6 08:15:20
词汇“乡戚”在中文中的基本定义是指同乡的亲戚或朋友。这个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乡”指的是家乡或同乡,“戚”则通常指亲戚或近亲。因此,“乡戚”合起来指的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亲戚或朋友。
在文学作品中,“乡戚”可能用来描绘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或共同的地域背景,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和地域特色。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乡戚”来指代那些虽然不是直系亲属但因为同乡关系而感到亲近的人。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社会关系或地域文化时。
“乡戚”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没有复杂的演变历史。它反映了古代社会重视地域和家族关系的文化特点。
在**传统文化中,乡戚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它不仅基于血缘,还基于共同的地域背景。这种关系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区互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提到“乡戚”,我联想到的是温馨、亲切和归属感。这种词汇让人想起家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我的生活中,乡戚关系让我在外地遇到困难时总能找到帮助和支持。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的延续,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乡戚”:
故乡的山水间,乡戚的笑语盈盈,
岁月悠悠,情谊长存。
想象一幅画面:一群人围坐在老家的院子里,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乡戚”给我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countrymen”或“compatriots”,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同国或同地域的人,而不特指亲戚关系。
“乡戚”这个词汇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戚】
(形声。从戉,尗声。戉:(yuè),斧子。本义:古兵器名,斧的一种)。
同本义。亦用为舞具。
【引证】
《说文》-戚,戉也。 、 《诗·大雅·公刘》-干戈戚扬。 、 《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 、 《韩非子·五蠹》-执干戚舞。
【组词】
戚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