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4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47:05
词汇“[晤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分析:
“晤语”字面意思是指见面交谈、会晤时的对话。其中,“晤”指的是会面、见面,“语”则是指说话、交谈。
由于“晤语”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出现“晤语”来描述正式或重要的会面时的对话。
“晤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汉语,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它的演变可能与语言的简化和社会交流方式的变化有关。
在古代,正式的会面和对话往往被赋予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因此“晤语”可能被用来强调这种正式和重要的交流。
“晤语”可能给人一种正式、庄重的感觉,因为它通常与重要的会面和对话相关联。
由于“晤语”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晤语”用于描述历史小说中的重要会面场景,以增加文本的正式感和历史感。
“晤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或会议室的场景,以及正式对话时的庄重氛围。
由于“晤语”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晤语”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能够为文学创作和历史描述增添一种正式和庄重的氛围。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层次和深度。
1.
【晤】
(形声。从日,吾声。“日”表日光。本义:聪明,明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晤者,启之明也。”-晤,明也。 、 《宋史·真宗纪赞》-真宗英晤之主。 、 《新唐书》-少秀晤,能治《尚书》、《左氏春秋》。
觉悟,受启发而明白。
【引证】
孟郊《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病深理方晤,悔至心自烧。 、 唐·李俨《道因法师碑》-侍中以才晤之奇,飞芳晋牒。 、
2.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