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2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21:53
“物是人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事物依旧,人已不同”。它用来形容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常用来表达对过去时光或旧日情谊的怀念和感慨。
“物是人非”源自**古代文学,特别是在唐宋诗词中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成为表达怀旧和感慨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怀旧和感慨时光流逝是一种常见的情感表达。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稳定和连续性的重视,以及对变化和失去的敏感。
这个成语常常引发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变迁的感慨。它唤起的情感通常是复杂而深刻的,既有怀旧的甜蜜,也有失去的苦涩。
个人经历中,每当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看到熟悉的景物却已不见旧日的人,心中总会涌起“物是人非”的感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物是人非几度秋。”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老照片,景物依旧,但照片中的人已不在;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怀旧的旋律,如《往事只能回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more things change, the more they stay the same”,虽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涉及到了变化与不变的主题。
“物是人非”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时间和人事的无常,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对过去时光的复杂情感。
只怕再来时~,云英已赴裴航之梦矣。
1.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2.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4.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