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0:1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0:15:07
“供过于求”是一个经济学和商业领域的术语,字面意思是指市场上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超过了消费者的需求量。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价格下降,因为供应商为了销售过剩的商品或服务,不得不降低价格以吸引买家。
在不同的语境中,“供过于求”可以有不同的应用:
“供过于求”这个词汇源自经济学理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经济学理论,但类似的供需关系问题在商业活动中也存在,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专门的词汇。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供过于求”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反映了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也揭示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供过于求可能导致经济衰退或行业危机。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经济不景气、企业困境或失业问题,带来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同时,它也可能引发对市场机制和资源分配效率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某些商品在特定时期供过于求的情况,比如季节性商品在季节结束时的打折促销。这种经历让我们对市场供需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诗歌中,可以将“供过于求”比喻为情感的过剩,如“爱情如市场上的商品,有时供过于求,让人难以抉择。”
想象一个堆满商品的仓库,或者听到市场上商贩的叫卖声,这些都可以与“供过于求”这个词汇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联想。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供过于求”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概念——供需失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英语中,这个概念可以用“oversupply”或“glut”来表达。
“供过于求”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市场动态,还影响我们对资源配置和效率的思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分析和讨论经济问题。
凡物之在世也,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落。
~,而岌岌向外以觅市场为尾闾之疏泄也。
1.
【供】
(形声。从人,共声。本义:摆设;陈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供,设也。 、 《后汉书·班彪传》-供帐。 、 《明史·海瑞传》-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 《明史·海瑞传》-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组词】
供帐、 供顿、 供馔、 供享、 供佛
2.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
3.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4.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