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0:14
生地黄 是一种中药材,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根。其字面意思指的是未经加工的地黄根,基本含义是指这种药材的原始状态。
在中医领域,生地黄 常用于清热凉血、滋阴补肾。在文学作品中,可能因其药用价值而被提及,但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专业文献或中医相关的讨论中。
生地黄 一词源自中药学,地黄作为一种传统药材,其使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地黄的加工和使用方法也逐渐丰富。
在**传统文化中,地黄被视为重要的滋补药材,常用于调理身体,增强体质。在中医理论中,地黄的滋阴补肾功效被广泛认可,因此在中医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地黄 给人以自然、纯净的联想,因其来自自然植物,且在中医中常用于调理身体,给人一种健康、养生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因体内热毒或阴虚而寻求中医治疗,可能会接触到生地黄,并根据中医师的建议进行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生地黄比喻为自然的馈赠,如:“山间清泉润,生地黄滋阴,自然之恩赐,养生之道深。”
生地黄 的视觉联想可能是一片绿色的地黄植物,或者是干燥的地黄根。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中医师讲解地黄功效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生地黄 的词汇,但其药用植物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如西方草药学中的某些植物也具有类似功效。
生地黄 作为一个专业词汇,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学中医或对中药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生地黄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类专业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并在特定领域内进行有效沟通。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3.
【黄】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黄色。
【引证】
《说文》-黄,地之色也。 、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 《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 、 《礼记·郊特牲》-黄者中也。 、 《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 、 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得张黄盖。
【组词】
黄烘烘、 黄干干、 黄骝、 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