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03: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3:11
生嗔: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产生愤怒”或“发怒”。在中文里,“生”通常表示产生或引发,而“嗔”则指的是愤怒或生气。因此,“生嗔”描述的是一种情绪状态,即由某种原因引起的愤怒情绪。
在文学作品中,“生嗔”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戏剧或小说中,当角色遭遇挫折或不公时,可能会“生嗔”。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那么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生气”或“发火”。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情感研究中,可能会更精确地使用“生嗔”来描述情绪反应。
同义词:生气、发怒、恼火、愤怒 反义词:平静、和气、宽容、忍耐
这些同义词在描述愤怒情绪时各有细微差别。例如,“生气”较为通用,而“生嗔”则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反义词则描述了与愤怒相对的情绪状态。
“生嗔”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生气”等词汇,但“生嗔”仍然在一些文学和正式的语境中保留其位置。
在**文化中,愤怒被认为是一种负面情绪,因此“生嗔”常常与不理智或不成熟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在传统观念中,控制情绪,尤其是愤怒,被视为一种美德。
“生嗔”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紧张的气氛和冲突的可能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或挫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因为误解而与朋友生嗔,后来通过沟通解决了问题,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情绪控制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生嗔”:
当夜幕低垂,星辰不语,
心中的怒火悄然生嗔。
想象一个暴风雨的夜晚,雷声隆隆,这可以象征“生嗔”的情绪爆发。
在英语中,“生嗔”可以对应为“get angry”或“fly into a rage”。不同文化对于表达愤怒的方式和接受程度有所不同。
“生嗔”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它不仅描述了一种情绪状态,还反映了文化中对于情绪控制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我的表达能力。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嗔】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盛大。同“阗”) 同“阗”。盛大。
【引证】
《说文》-嗔,盛气也。从口,真声。 、 《礼记·玉藻》-盛气颠(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