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5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55:07
“圣慈”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圣”和“慈”。其中,“圣”通常指神圣、崇高、卓越,常用来形容**或道德上的至高无上;“慈”则指仁慈、慈爱,常用来形容人的善良和温和。因此,“圣慈”整体上指的是一种神圣而仁慈的品质或态度,常用来形容具有高尚道德和深厚爱心的人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圣慈”常用来形容领袖或圣人的品质,如“佛陀的圣慈”、“耶稣的圣慈”等。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或精神性的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研究、伦理学等,这个词可能会被用来描述特定的道德或精神状态。
同义词:
反义词:
“圣慈”这个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圣”和“慈”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并且含义相对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主要用于形容高尚的道德和深厚的爱心。
在中华文化中,“圣慈”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爱”相联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关爱。在文化中,这个词常用来形容神或圣人的品质,如中的“慈悲”和**教中的“慈爱”。
“圣慈”这个词给人带来温暖、安慰和希望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无私的爱、宽容和关怀,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仪式中听到“圣慈”这个词,用来形容神的爱和关怀。这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温暖和力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圣慈”:
圣慈的光辉照耀大地, 温暖每一颗渴望的心。 在爱的怀抱中, 我们找到了永恒的安宁。
在视觉上,“圣慈”可能让人联想到柔和的光线、温暖的色彩和宁静的场景。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柔和的音乐、宁静的诵经声或温柔的话语。
在不同文化中,“圣慈”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教文化中,可能对应“Divine Mercy”(神圣的慈悲);在文化中,可能对应“Karuna”(慈悲)。
通过对“圣慈”这个词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含义和用法。这个词不仅在*和道德领域有重要意义,也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传递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1.
【圣】
(形声。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通达事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圣,通也。 、 《管子·四时》-听信之谓圣。 、 《书·洪范》。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睿作圣。 、 《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组词】
圣功、 圣子、 圣意、 圣明
2.
【慈】
(形声。从心,兹声。本义:慈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慈,爱也。 、 《庄子·盗跖》-尧不慈舜不孝。 、 《韩非子·内储说上》-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 、 《周礼·大司徒》。注:“爱幼少也。”-一曰慈幼。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服注:“上爱下曰慈。”-慈和遍服曰顺。 、 《礼记·内则》。注:“慈母知其嗜欲者也。”-其次为慈母。 、 《管子·形势解》-慈者,父母之高行也。 、 《贾子道术》-亲爱利子谓之慈,恻隐怜人谓之慈。 、 《颜氏家训》-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组词】
慈幼、 慈亲、 慈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