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1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11:10
“明鼓而攻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公开地敲响战鼓,发动攻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公开地、明确地对某人或某事进行指责或攻击。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正义的一方对邪恶或错误的行为进行公开的批判。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人的行为或言论进行公开的反对或批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辩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对某个决策或行为的公开质疑。
同义词:公开指责、明确反对、公开批评 反义词:私下议论、暗中支持、默许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中,指挥官通过敲响战鼓来指挥士兵进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了比喻性的公开指责或攻击。
在**传统文化中,公开的批评被视为一种正义和勇气的表现。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即对于不公正或错误的行为,应该公开地进行指责和纠正。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正义感和勇气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公开场合下的坚定立场和勇敢发声。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公开会议上使用“明鼓而攻之”这个成语,对一个不公正的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批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明鼓而攻之,声震四方,
正义之声,响彻云霄。
想象一下,一个古代战场上的鼓声隆隆,士兵们随着鼓声冲锋陷阵。这种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强化了这个成语的力量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ll out”或“speak out against”,但这些表达没有“明鼓而攻之”那种公开和明确的军事行动的比喻意义。
“明鼓而攻之”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有力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公开正义和勇气的文化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文化深度。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引证】
《说文》-朙,照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 、 《诗·齐风·鸡鸣》-东方明矣。 、 《国语·周语》-明,精白也。 、 《书·洪范》-视曰明。 、 《礼记·中庸》-明则著。 、 《尔雅》-明星谓之启明。 、 《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 、 《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 唐·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苏轼《赤壁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方苞《狱中杂记》-禁卒居中央,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明月斜挂。 、 唐·杜甫《春夜喜雨》-江船火独明。 、 蔡元培《图画》-明暗之掩映。
【组词】
明星、 明珠、 明明、 明丢丢、 明晃晃、 明晦、 明彩
2.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攻】
(形声。从攴(pū),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同本义(与“守”相对)。
【引证】
《说文》-攻,击也。 、 《左传·宣公二年》-攻灵公于桃园。 、 《战国策·秦策》-宽则两军相攻。 、 《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 《孙子·谋攻》-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汉·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组词】
攻车、 攻钞、 攻围、 攻无不取
5.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