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5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57:56
“元龙高卧”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古代传说中的龙在高高的地方休息。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安逸自在,无所事事,或者比喻英雄人物在安逸中度过时光,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元龙高卧”源自古代对龙的崇拜和神话传说。在古代文学中,龙常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形容人的安逸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龙是最高贵的象征,因此“元龙高卧”也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英雄人物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在强调勤劳和奋斗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暗示了浪费才能和机会。它让人联想到那些本可以做出更大贡献却选择安逸生活的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前同事,他原本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最终选择了元龙高卧的生活方式,这让我深感惋惜。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繁华的都市边缘,他元龙高卧,梦回古老的传说。”
想象一条龙在高山上休息,周围是宁静的自然风光,这种画面给人一种平和而神秘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ying on one's laurels”,意指满足于过去的成就而不再努力。
“元龙高卧”这个成语在*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内涵。它不仅是一个描述安逸状态的词汇,也是一个提醒人们不要浪费才能和机会的警示。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非常重要。
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佳客相逢,女元龙何敢高卧。
1.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训首也。-元,始也。 、 《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 、 《仪礼·士冠礼》-始加元服。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 、 《左传·哀公十一年》-归国子之元。 、 《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 、 《礼记·曲礼》。注:“头也。”-牛曰一元大武。 、 《新唐书》-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
【组词】
元首
2.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
3.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4.
【卧】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
同本义。
【引证】
《孟子》。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生伏案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