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0: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0:10
“以古喻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古代的事物或故事来比喻或说明现代的情况或问题。这个成语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借鉴历史经验来理解和解决现代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以古喻今”常用于通过历史故事或典故来隐喻或讽刺现代社会现象。在口语交流中,人们可能会用古代的例子来解释或强调某个观点。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等,这个词汇用于探讨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以古喻今”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和典籍,特别是在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中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和学术作品中,成为表达历史与现实联系的重要工具。
在*文化中,历史被视为智慧的宝库,通过学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和规划未来。因此,“以古喻今”在**的教育和公共讨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用来传承文化智慧和促进社会反思。
这个成语给人以深沉、智慧的感觉,联想到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深远。它激发人们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思考,是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在写作和演讲中使用“以古喻今”的技巧,通过引用历史**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时,我会引用古代文明因环境破坏而衰败的例子来强调现代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
古道西风瘦马,
今朝繁华都市。
以古喻今,
何处寻觅宁静?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古书堆中沉思,窗外是现代都市的喧嚣。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以古喻今”的意境。音乐上,可以选择古典音乐结合现代节奏,创造出一种古今交融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历史的教训”(lessons from history),强调从历史中学*的重要性。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都是通过历史来理解现在和未来。
“以古喻今”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还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论述深度和文化底蕴。
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渐曩哲。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故也。 、 《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大古冠布。 、 《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以是为近古也。 、 《文选·张衡·东京赋》-慨长思而怀古。 、 《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 《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清·黄宗羲《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组词】
远古、 古字、 古器、 古货、 古贤
3.
【喻】
(形声。从口,俞声。本义: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同“谕”)。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喻,告也。 、 《礼记·文王世子》-教之以利,而喻诸德者也。 、 《史记》-[灌婴]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诛之。
4.
【今】
(会意。从佶亼(jí)。本义:现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是时也。 、 《苍颉篇》-今,时辞也。 、 《诗·召南·摽有梅》-迨其今兮。 、 《诗·豳风·东山》-于今三年。 、 《史记·汲郑传》-吾今召君矣。 、 《战国策·燕策》-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其室十无一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今之高爵显位。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
【组词】
今朝三明朝四、 今雨、 今愁古恨、 今下、 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