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21: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4:21:17
词汇“振廪”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振廪”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振廪”的字面意思是打开粮仓,发放粮食。其中,“振”有振作、振奋之意,在这里引申为打开、发放;“廪”指粮仓。因此,“振廪”通常指的是在灾荒或困难时期,政府或慈善机构打开粮仓,向民众发放粮食以救济。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振廪”常用于描述政府在灾荒时期的救济措施,如《左传》中有“振廪以食之”的记载。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文献、学术论文或古风文学中仍可见到。
“振廪”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在描述古代救济措施时仍被使用。
在**古代,粮食是国家的重要资源,粮仓的管理和粮食的分配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因此,“振廪”不仅是一种救济行为,也是政府履行社会责任、展现仁政的象征。
“振廪”这个词汇带有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让人联想到在困难时期政府或社会团体的援助和支持。
在现代社会,虽然“振廪”这个词汇不常使用,但其背后的意义——在困难时期提供帮助和支持——仍然非常重要。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会提供食物、水和庇护所等基本生活物资。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灾荒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振廪”这个词汇来描绘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府的救济措施:
旱魃肆虐,田畴枯槁,
百姓饥肠,哀鸿遍野。
君王仁心,振廪济民,
粮车络绎,生机重现。
想象一幅画面:在一片干旱的土地上,粮车缓缓驶来,人们脸上露出希望的笑容。这样的场景可以通过视觉艺术作品来表现,而相关的音乐作品则可以传达出从绝望到希望的转变。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救济行为也有相应的词汇,如英语中的“food aid”或“relief supplies”,但这些词汇没有“振廪”所蕴含的古雅和历史感。
“振廪”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在学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代社会的救济机制和政府的责任,同时也认识到了在现代社会中,提供帮助和支持的重要性。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不常用,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宝库,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
1.
【振】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振,举救也。 、 《小尔雅·广言》-振,救也。 、 《周礼·大司徒》-三曰振穷。 、 《国语·周语》-踣弊不振。 、 《易·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组词】
振恤、 振贷、 振业、 振穷
2.
【廪】
(会意兼象形。从人回,象屋形,中有户牖。又作“廪”。“廪”是俗字。本义:米仓)。
同本义。
【引证】
《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 、 《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廩。 、 《荀子·荣辱》。注:“圆曰囷,方曰廪。”-余刀布,有囷廪。 、 《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 、 《汉书·五行志》-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庙也。 、 《荀子·富国》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 《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 、 贾谊《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组词】
廪囷、 廪粟、 廪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