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5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57:26
“狮蛮宝带”是一个汉语词汇,由“狮蛮”和“宝带”两个词组成。其中,“狮蛮”可能指的是与狮子有关的某种象征或装饰,而“宝带”则指的是一种珍贵的腰带。结合起来,“狮蛮宝带”可能指的是一种装饰有狮子图案的珍贵腰带,通常用于象征权力、地位或财富。
在文学作品中,“狮蛮宝带”可能被用来描绘贵族或武将的装束,强调其高贵和威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小说或古装剧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古代文物或服饰。
同义词:
反义词:
“狮蛮宝带”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特别是与武将或贵族的服饰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逐渐被用于文学作品中,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历史感。
在**文化中,狮子常常被视为勇猛和力量的象征。因此,“狮蛮宝带”可能被用来强调佩戴者的勇猛和地位。在古代社会,这样的装饰可能只有贵族或高级武将才能佩戴。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一种威严和尊贵的感觉。联想中可能会出现古代武将或贵族的形象,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权力和地位。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看到过一条精美的狮蛮宝带,它让我对古代的服饰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狮蛮宝带”融入到对古代英雄的描绘中:
他腰间系着狮蛮宝带,
威风凛凛,如狮般勇猛,
宝带上的金丝闪烁,
映照着他那不屈的灵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条装饰华丽的腰带,上面绣有狮子图案,金光闪闪。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鼓的声音,或是武将出征时的号角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装饰可能包括带有动物图案的腰带,如印度的蛇形腰带或欧洲的龙形腰带,它们都象征着力量和地位。
“狮蛮宝带”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词汇,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符号。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服饰和文化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在现代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1.
【狮】
犬生二子称“狮”。
【引证】
《广韵》-狮,犬生二子。
2.
【蛮】
(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蛮,南蛮也。 、 《周礼·大司马》-蛮畿。 、 《周礼·职方氏》-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 《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 《书·禹贡》-三百里蛮。 、 《诗·小雅·采芑》-蛮荆来威。 、 《国语·周语》-蛮夷要服。 、 杜甫《闷》-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
【组词】
蛮声哈剌、 蛮人、 蛮布、 蛮风、 蛮烟
3.
【宝】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房子里有贝和玉,表示家里藏有珍宝,会意。在西周金文里,又加上一个声符“缶”(古音与“宝”同)。本义:珍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宝,珍也。 、 《诗·大雅·桑柔》-稼穑维宝。 、 《诗·大雅·崧高》-以作尔宝。 、 《谷梁传·定公八年》-宝玉者,封圭也。 、 《国语·鲁语》。注:“玉也。”-以其宝来奔。 、 《论语》-怀其宝。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壁天下人所共传宝也。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
【组词】
珠宝;宝函、 珍宝、 宝肆、 宝冕、 宝钏、 宝钗
4.
【带】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 、 《仪礼·士虞礼记》-不说带。 、 《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 、 《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 《世说新语·文学》-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 《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围城。
【组词】
带冕、 带围、 带钩、 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