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3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37:02
“狰狞可畏”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面容或表情非常凶恶可怕。其中,“狰狞”指的是凶恶、可怕的样子,“可畏”则表示令人畏惧。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的面部表情或某种事物的外观,给人以强烈的恐惧感。
在文学作品中,“狰狞可畏”常用于描绘反派角色或恐怖场景,增强故事的紧张氛围。例如,在古典小说中,恶鬼或妖怪的形象往往被描述为“狰狞可畏”。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表情或行为非常可怕,让人感到不安。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犯罪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极端暴力或恐怖的行为。
同义词:
反义词:
“狰狞”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狰狞之状,不可胜言。”原指野兽的凶猛样子,后引申为人的凶恶表情。“可畏”则是一个常用词,表示令人畏惧。两者结合形成成语“狰狞可畏”,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现代汉语中仍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狰狞可畏”常与鬼神、妖怪等超自然元素联系在一起,用于描述那些令人恐惧的神秘存在。在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这类形象往往具有强大的力量和不可预测的行为,因此被赋予“狰狞可畏”的特征。
这个词汇给人以强烈的负面情感反应,如恐惧、不安和厌恶。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危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在表达中,使用这个词汇可以有效地传达紧张和恐怖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观看恐怖电影时遇到“狰狞可畏”的场景,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压力让我印象深刻。在描述某些令人不安的经历时,我也会使用这个词汇来传达那种深刻的恐惧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狰狞可畏的影子
在墙角徘徊,无声无息
心中的恐惧,如潮水般涌来
在这黑暗的夜里,无处可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张描绘恶鬼或妖怪的画作,其面容狰狞可畏,眼神凶狠,令人不寒而栗。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紧张的音效,如低音鼓和弦乐的急促演奏,来营造一种恐怖和不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ierce and terrifying”或“horrifying”,这些词汇也用于描述令人恐惧的外观或行为。不同文化中,对于恐怖和凶恶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情感体验是相似的。
“狰狞可畏”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力。它不仅用于描述具体的恐怖外观,还能传达深刻的恐惧感和紧张氛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场景。
郡城东岳庙,在南郭大门左右,神高丈余,俗名鹰虎神,狰狞可畏。
他有一幅~的长相。
1.
【狰】
(形声。从犬,争声。“犬”泛指兽类。本义:传说中的奇兽)同本义。
【引证】
《山海经·西山经》-[章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赤豹,…其名曰狰。
【组词】
狰狞
2.
【狞】
弱。 同: 獰
【引证】
唐·李贺《秦王饮酒》-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忿怒而视。
【引证】
茅盾《子夜》-他狞起眼睛望着空中,忽然转为忿怒。
3. 【可】
4.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